达州以天然气为“砝码”融入成渝经济区
2011-12-12 00:00:00 来源: 巴巴传媒 人气:
随着“西三角”构想的提出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的“中国气都”达州,正在借助自身优势,主动融入重庆。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上,由市委书记焦伟侠带队的达州代表团揽金而归。达州市政府在渝签约58个项目,总金额达166.79亿元,涉及种植业、保健食品、建材、商业等多个两地合作项目。
焦伟侠上任两月有余,此前担任四川省经委主任多年。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然气资源异常丰富的达州,和重庆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相融。虽然行政辖区归属四川,却是该省唯一整体纳入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城市,这是达州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达州甘当并要当好重庆的配角,努力建成成渝经济区的东部配套产业高地。”焦伟侠说。
以天然气作为“叫板”砝码
《21世纪》:达州为什么提出融入重庆的战略构想?
焦伟侠:达州是四川“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格局的区块部分,达州地处环渝腹地,距重庆不足300公里,四川将其发展全部纳入成渝经济区,这是它的历史定位。正在建的达渝高速今年底将建成通车,届时两地距离将大为缩短。
达州有中国气都之称,仅天然气资源储量就高达3.8万立方米,探明储量7000亿立方米,有全国最大的整装海相天然气田,达州也正在打造中国西部的能源化工基地。但天然气作为稀缺资源,在以它为原料的工业上,高端技术一直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里,目前我们正在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力图在中低端产品上寻求突破。
我们现在重点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工业。达州准备以新能源汽车为切入口,介入汽车产业,因天然气汽车的技术已经成熟。目前,安徽江淮汽车(600418,股吧)集团拟在达州投资汽车业。我们有天然气能源,更重要的是背靠重庆汽车生产基地,配套厂家多,不需要从头起步。
《21世纪》:作为天然气的资源地,“中国气都”达州承担着国家“西气东输”的重要任务,那么地方用气能否得到保障?
焦伟侠:作为老区,国家鼓励资源就地转化。目前,我们已经和两家油气企业达成协议,中石化每年供给达州20亿立方米天然气,中石油的罗家寨气田年产70亿立方米,答应50%留给当地。当然,随着新项目的上马,用气指标远远不够。对新十年资源地享受资源开发优惠政策方面,我们期待着西部大开发细则的出台,新疆已先行一步,有了具体做法。
全方位融入重庆
《21世纪》:达州准备如何全方位的融入重庆?有什么具体举措?
焦伟侠:六个关键词。在新兴工业上,我们突出“专”和“配”,要强调专业性,重庆有的产业,我们突出配套。农业上,突出“绿”和“新”,达州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食品和鲜活的农畜产品加工。这次“渝洽会”上,香港中宸国际天然富硒食品工业集团和达州辖区的万源市签订了中国天然富硒食品城项目,投资高达6.6亿元,要建设成为重庆的富硒农产品供应基地。
在服务业上,我们要做到“新”和“全”。“新”要补重庆之缺。入夏后,重庆是个高温城市,而万源年平均气温比重庆低3-5度,可以作为度假基地融入重庆。
“全”是全面服务。在旅游业六要素上,我们增加了养、疗、健,达州有温泉可以养生、有富硒产品、中药之乡,可以作为重庆人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21世纪》:你认为在“十二五”期间,达州要融入重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焦伟侠:达州是一个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怎样追赶省内别的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三化同步”,“三业并举”。“三化”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要同步规划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要推动就业。
达州是劳动力输出大市,每年有160万人在外务工。如何就地就近转化劳动力?一个月前,达州调整了产业发展的有关指标,针对重庆、达州两地的产业特点,作出了建立职业教育园区的决定。现在重庆把信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来打造,不少整机和配套企业已面临劳工荒,这恰是重庆给达州带来的就业机会。此外,达州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专业人才都将在职业学校加以培养和输出。
来源:巴巴传媒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