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价改试点破冰喜忧参半
2011-12-12 00:00:00 来源: 财讯 人气:
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符合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方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价格传导机制,是大势所趋。但是公众不免担心,如果天然气行业的结构和监管不进行改革,单纯的价格改革恐沦为垄断企业涨价的代名词。
通胀放缓之下,中国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加快。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11年12月26日起,在广东省、广西自治区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并称总体上不会推高两地天然气价格。
中国国内和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问题严峻,价格改革呼声已久。今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明确“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而电价改革已经率先在11月末拉开帷幕。
作为继成品油新定价机制改革之后,我国能源领域的第二个重大定价机制改革?天然气价格改革有其合理性。长期以来国内天然气价格水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难以形成良性价格传导机制,也不利于鼓励节约能源。
新机制更加市场化
天然气新价格机制将现行的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法定价,将现行区别气源、路径,分别制定出厂价格和管道运输价格的做法,改为分省制定统一的门站价格。国家制定的统一门站价格为最高上限价格,供需双方可在不超过这一价格水平的前提下,自主协商确定实际交易价格。
业内专家表示,“市场净回值”法选择以进口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作为可替代能源品种作为挂靠价格,这两种产品的价格形成已充分市场化,未来天然气定价将必然趋于市场化。
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三次调整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而是次选择广东和广西进行试点,发改委称,主因这两个地方是新兴的天然气市场,目前没有国产陆上管道天然气供应,气源更加接近国际市场。
垄断不破恐再“被高价”
每次天然气价格改革呼声背后,都不难找到中石油的身影。因此,公众不免担心,如果天然气行业的结构和监管不进行改革,单纯的价格改革只会沦为垄断企业涨价的代名词,改革成本最终又会让下游使用燃气的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目前中国的天然气上游开采和管网建设运营集中于三大石油公司,特别是中石油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近年来,中石油凭借西气东输二线,以未来气源供应量作为砝码,与途经14省市进行战略谈判,力图将沿线城市燃气分销网络纳入其版图,强势进入下游市场,在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推动下,对气源和管网的垄断进一步加强。
因此,天然气行业结构和监管改革应先行,首先要打破天然气行业上下游一体化的垄断。应该汲取国外的经验,把石油和天然气拆分。目前,由于油价和气价的差异以及产业规模的不同,石油公司对天然气的开采投资积极性大大低于石油。天然气公司只有作为一个独立经营的主体,才能保证最大的积极性和资金技术投入。
此外,应该把石油公司上下游一体化的天然气勘探开采、管网建设运营以及城市燃气业务分开,放开各个板块的市场准入。
在天然气勘探开采等非自然垄断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而在管网等“市场失灵”的自然垄断领域,以现代监管替代市场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不久前中金公司针对广东省天然气管网运营新方案点评称,天然气改革将在2015年前推广至全国,并将深化到城市内管网和跨省的长输管道,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全国建立一张开放的天然气管网,并推行天然气市场定价机制。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等发布的《蓝皮书》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944.8亿立方米,进口液化天然气(LNG)934万吨,管道输送天然气首年进口44亿立方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15%,预计2011年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来源:财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