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和平的钥匙还是冲突的工具(一)
2011-12-12 00:00:00 来源: 巴巴传媒 人气:
天然气正在形成一个全球性市场,也正变得更加政治化,引发冲突的机率正在增加。
今天,天然气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与石油一样,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能源,并日益政治化,但天然气和石油也存在很多不同,永远也不会具备石油那样高度的政治性。
复杂的天然气
学院派经济学家也许会说,天然气贸易应该比石油贸易更简单,因为原油不是最终产品,原油存在多种生产模式。原油包括含硫原油,其中的金属含量变化多端,即便原油转化为最终产品,还面临不同国家不同的规格。比较来说,天然气的出口却是高度可替换的。
但实际上,天然气贸易比石油难得多。石油的巨大风险在于勘探与生产阶段,石油被发现后,如果它能运送到港口,出口就会变得容易。许多离岸石油都是直接运到油轮上,可以自由转换不同的目的地。一个石油输出国不会把石油全部输送到一个地方,通过价格高低来选择合适的买家。
把液体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自古就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使用羊皮囊、葫芦和水壶的时代。但装载和运送天然气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石油和天然气都可以通过管道或海路运输。如果不计欧洲各国间的贸易,80%以上的石油通过海路运输。而同样条件下,只有38%的天然气通过海洋运输。
管道对石油和天然气来说,都是既便宜又有效率的途径。但管道需要在贸易伙伴之间建立坚硬的实线联系,这会带来一些并发问题。在中东,跨阿拉伯输油管道和基尔库克-巴尼亚斯输油管道支线的一部分,共长达1200英里的国际输油管道已经锈烂。而最近加美石油管道出现的问题,说明管道所引起的一些问题即使在亲密的盟友之间也可能出现。
此外,石油的供应链向上游或下游扩张都更简单、更便宜。进口石油的配套设备非常普遍,以至于它们几乎不独立存在。几乎世界所有的港口,都能够通过海运接受一些石油产品。数以百计的港口,自身就具备处理原油的功能。由于石油装卸灵活简便,在许多国家,石油走私成为大问题。
而如果走私的对象换成天然气,难度则会大的多。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天然气盗窃非常猖獗。但用这种方式获取的天然气进行国际运输和走私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在大风气候条件下尤其如此。正因为如此,天然气盗窃的规模要远远小于石油盗窃,过去十年间,仅中国石化(600028,股吧)就报告了超过3万起从管道和油井里偷油的事件。
与此同时,建立液化天然气供应链的花费却大的惊人。美国液化天然气进口商Cheniere预计将投资50亿美元来实现每年90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产能,但这笔投资是在一个已经发展成为液化天然气进口终端的地区,如果考虑到那些未开发的地区,这笔投资就被大大低估了。
最近在澳大利亚,其年产能150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高更”项目,成本估算已经攀升到了430亿美元。处理这么大一笔投资,意味着要与许多组织打交道。仅供应这一侧,“高更”项目投资方就包括雪佛龙、埃克森美孚、壳牌石油以及日本的三个公共服务公司。
如此巨大的投资要求生产必须具备长期性与可靠性,如果生产出现波动,出口公司、进口公司,甚至于进出口国家的整体经济,都会受到影响。
来源:巴巴传媒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