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减轻民众负担的燃气节约没意义
2015-10-28 09:52:34 来源: 来自互联网,中国壁挂炉网编辑发布 人气:
昨天上午,广州市管道天然气销售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广州大厦举行,有代表提出,第一阶梯气量标准和价格应该调整。据了解,新公布的两套方案将居民用气量分为三档,各档气量价格实行超额累进加价。第一套案上限为247(含)立方米/年,第二套方案为251(含)立方米/年。
听证会确实是一门技术活,议题设置水平直接影响听证结果。听证会不出“是非题”,即“要不要A”,而是出“选择题”,非A即B、二选一。如此一来,听证代表议题一下子就被框了起来,只能在细节层面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哪怕主导者最终作出小让步,局势仍在他们掌控之中,不会出现大偏差。
阶梯气阶最低价建立在现价基础之上,且呈不断递进,对燃气公司当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对公众来说,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会不会出现“误伤”,如何最大程度避免这种现象,制度主导者必须要考虑。你说第一阶梯的气量覆盖率为80%,这80%依据何在?按照有关部门说法,“方案一的用气量以2012~2014年居民用气平均数据计算得出”,考虑城市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数年前的247立方米还能否涵盖2016年、2017年的80%?以数年前的旧数据不加任何变动作为决策依据,势必出现政策一出台就滞后的现象。再进一步,80%的保障标准也值得拷问,为什么不是85%,或90%?就算是国家要求,地方也并非不能突破,民生保障多一分,民众福祉就多一分。至少应该灵活一些,了解基本需求是多少,非基本需求有多少,再决定覆盖率为宜。
就这20%当中,有没有被“误伤”者?恐怕不可避免。阶梯气价,用价格杠杆来限制需求,达到避免过度使用天然气资源、节约能源的目的,但大前提是保障民生,减轻民众负担,否则节约之说就没有意义。在多使用多付费的用户当中,当然有奢侈消费者,但也有刚性需求者,譬如人口多的家庭。如果这些家庭收入偏低,低收入高付费,他们就成为阶梯气价的牺牲品。
既然战车已上路,刹车、倒退已不可能,唯求不断修正路线,使之跑得更稳、更加安全。阶梯气价这只“鞋子”最终要落地,落地之前不妨先把功课做细一些,将保障面再扩大一些,“误伤”情况再少一些。譬如,设立一套灵活的、据实际情况不断调准的机制,使得阶梯气价制度更贴近社情民意。像气量标准,在保障覆盖80%用户的前提下,可否根据上一年度平均值与增幅,来订定新一年的标准?还有,对贫困人口、成员较多的家庭,能否有适当的照顾,将其纳入80%的范围之中?再如价格,当国际气价波动,呈现下跌态势,可否参照成品油定价机制,作出适当反应,而非一成不变?
阶梯气价事关广州千百万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工作还是要做细些,顺民情才能得民心。
来源:来自互联网,中国壁挂炉网编辑发布 责任编辑: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