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价格不单由供应决定
2011-12-12 00:00:00 来源: 财经 人气:
“从成本加成到市场净回值法,这无疑是天然气价格机制的破冰之举。” 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向《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此前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实行以国家定价为主、市场调整为辅的管理形式,即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依据天然气供应的自然流程实行分段管制。
在定价模式上,无论是出厂价、管输价还是天然气终端价格,均采取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即根据天然气的补偿成本加合理利润并兼顾用户承受能力来确定天然气价格。这主要适用于天然气开发初期单一气源(主要是自产气)的供应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曾向记者表示,伴随中国多气源(国产气、进口管道气、进口LNG )、多管线相互调剂、联合供气格局的形成,尤其是进口气比例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国家有关决策部门应该考虑如何解决气源多元化带来的天然气成本变化以及国内外价格倒挂问题,有必要对现有价格机制进行改革。
进口天然气中,LNG(液化天然气)和中亚管道输气成为最重要的两种进口气源。此前基于单气源的定价方式已无法反映天然气的真实市场价值,高买低卖之下,国内油气巨头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进口气源亏损。
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近日表示,目前中石油进口天然气亏损在每立方米1元以上,预计今年中石油进口天然气业务的亏损额超过200亿元。
多位中石油人士曾向《财经》记者表示,国内低廉的天然气价格刺激了用户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又不得不增加进口气的比例,造成恶性循环。他们认为,天然气价改不存在窗口期之说,早在进口气引入之初就应该进行天然气价改。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中石油、中石化人士均表示,按照现在的市场净回值法市场定价,有利于加大天然气勘探、生产与管道铺设的力度,加快三四线城市天然气的普及,有效减少进口气亏损,增加中国企业进口天然气的动力。
他们同时认为,本次天然气价改之后,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定价模式将由供应决定价格的单一模式向供需双方共同决定价格的模式转变。
杨建红指出,“十二五”后期,天然气消费可能转向由需求拉动,这为今后天然气价格实现完全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这次价改试点的时机很不错,在进口气源增加的初期开始进行价改试点,要好过进口大量增加的时候出台。“目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不到4%,对国内物价指数的影响也不太大。”他告诉《财经》记者。
来源:财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