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品牌代理配件产品商城案例贴吧知识

地方分站

壁挂炉的外置温度探头如何使用
2014-01-13 10:49:38   来源: 中国壁挂炉网   人气:

 

      燃气壁挂炉进入中国家庭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但由于壁挂炉是一个不需要经常操作的家用供暖设备,再加上北方家庭大多属于集中供暖范畴,人们对壁挂炉的使用往往不是很熟悉。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冬季采暖用气又是北方家庭最大的生活必须支出,其每天的实际采暖费用往往大于照明及冰箱用电以及自来水费用的总和,因此,如何在保证房间温度的情况下节约更多的燃气,关系到每个家庭实实在在的利益。它在节能方面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对房间照明和用水的控制节约问题。

      对于使用燃气壁挂炉的用户往往会遇到的一些困惑,即到底是把壁挂炉的出水温度设置在较高位置如70℃或80℃,在壁挂炉达到设定温度后运行一段时间自动熄火;还是把壁挂炉的出水温度设定在较低位置如40℃或50℃,然后让壁挂炉一直维持在这个温度燃烧,这两者到底哪个更省气呢?对于这个问题,事实上难以回答,因为,壁挂炉出水温度的设定是应该随着外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外界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出水温度就应该设定得比较低。而当寒流来临时,较低的设定温度又无法保证房间的基本温度,不恰当的设定要么会影响房间的供暖要么会浪费不必要的昂贵燃气,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很难根据气温去不断地调整壁挂炉的出水温度。

      对于整个难题,我有一些见解。从设备这个角度来讲,一些高档的壁挂炉产品会标配一个外置温度探头,以巴特利壁挂炉为例,每台壁挂炉在出厂的时候都会有一根两米长且带一个不锈钢探头的外置温度探头。这个外置温度探头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这个外置温度探头安装到室外,它就可以探测到准确的室外温度,然后根据探测到的室外温度,通过合理的经验计算,提供专业、恰当的出水温度设定值,根据出水温度控制壁挂炉,就可以起到既保证正常供暖,又可以最大限度节气的目的,并且不需要房主人频繁调节壁挂炉的出水温度。而厂家根据室外温度算出的最佳出水温度是一个预设值,不同的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对取暖要求的不同而更改,使其达到更舒适或者更节约燃气的效果。

      以巴特利壁挂炉为例,厂家预设的算法如下:

      也就是说,当外界温度为20℃时,厂家提供的自动设定出水温度为20℃,这时壁挂炉实际是不运行的,当外界温度为0℃时,壁挂炉就会自动把出水温度调整到40℃;而当外界温度为-20℃时,壁挂炉的出水温度就会自动调整为60℃,细心的用户会发现,这个出水温度的设定比我们通常设定温度低,这是因为以这样的出水温度设定,燃气壁挂炉是连续工作的,而且会以较低的功率输出工作,最后的实践可以证明在保证舒适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节约15%以上的燃气消耗。

      壁挂炉在出厂时的预设只是针对普通用户,或者这种出厂预设是基于自动采暖系数K=1为前提的,对于那些要求房间供暖温度比较高的高端客户,则可以通过设置增加K值的方式,例如将K值设定为1.8,那么燃气壁挂炉基于这个K值的出水温度就会相对较高,其自动设定的出水温度同室外温度的关系如下:

      当有的用户对采暖要求不高,而希望更节气的情况下,则可以把K值调小,例如当K=0.8时,其自动设定的出水温度同室外温度的关系如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K值的设定与地区无关,不管是在寒冷的新疆、东北、宁夏、甘肃、青海、内蒙,还是在中部的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地区,或者在南部的江苏、安徽等地,这个值的设定不受影响,因为气温低,自动设定的出水温度自然会提高,不管在哪里都一样,这个K值的设定和家庭的要求有关,要求更舒服的家庭就可以提高K值,要求更节约的家庭,就可以降低K值。

      (按照用户选择的曲线,自动根据室外温度自动设定锅炉采暖出水温度)

      那么如何使用这一非常有效实用的功能呢?以巴特利壁挂炉为例(每个厂家的设定和使用方法不一样,K值的计算方式也不一样):首先,在安装燃气壁挂炉的时候要把每台壁挂炉标配的外置温度探头安装到室外,对于有些嫌安装过于麻烦的用户,则可以把探头和线直接通过烟筒的出口位置塞到室外去,只有将这个探头放置到室外才能起到探测室外温度的作用,否则,这个外置温度探头在出厂时是捆扎在壁挂炉下方的,如果进入自动运行状态时,那他探测到的温度实际是室内的温度,以这个温度计算出的出水温度来控制壁挂炉壁挂炉通常是不需要启动的。

      旋转或按动壁挂炉的功能选择键,直至出现自动运行功能符号。而要取消自动运行功能,则可以通过再次旋转或按动壁挂炉的功能选择键,直至出现普通采暖符号,就可以恢复普通采暖运行,或者干脆把壁挂炉直接关机再开机,壁挂炉也会自动恢复到普通运行状态,剪掉外置温度探头,壁挂炉也只能以普通方式采暖,无法实现根据室外温度自动运行功能。


责任编辑: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 ͼ